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
|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03 互联网 |
|
受试验动物、研究方法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母猪营养研究资料明显少于商品猪,其中,以国外资料为主,国内资料较少且多为综述性文章或译文,科学试验报告很少。由此,母猪营养仍是研究热点。本文拟对母猪营养研究予以综述,其中以能量、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为主,并侧重于营养需要重研究。
1能量
1.l能量描述猪的能量需要和饲料的能量浓度主要有消化能(DE)及代谢能(ME)两体系。DE是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未被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饲料能量的差值;ME是DE减去尿能及消化道气体能的差值(杨凤,1993)。通常能量利用研究是指表观DE或ME。;考虑到DE比ME更易测准,多采用DE(霍贵成等,1989),二者可由下列公式进行互推ME=DE×[96-(0.202×粗蛋白质%)](NRC,1981)。对于多数饲料,通常认为ME占DE的96%(Farrell,1979;ARC,1981)。此外,饲料的DE值可由饲料中粗纤维、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等化学组分的含量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测,NRC(1998)详细给出了相应回归公式。
1.2能量需要
1.2.1妊娠母猪妊娠母猪能量需要依母猪体重、环境、胎次、前一产泌乳体重损失及预期母体净增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由于妊娠期内母猪能量采食量的增加会提高母猪体脂含量,降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推迟断奶至发情的间隔时间并产生其它繁殖问题(Salmon-Legag-neur&Revat;1962;Baker等,1969;Donrmad,1991:Revell等,1994;Weldon等,1994;Xue等,1996)。因此,整个妊娠期内是限制词喂的,但不同妊娠阶段的营养策略也各异。总体饲养目标是使母猪分娩时达到期望体况,胎儿及乳腺发育良好。据母猪自身妊娠生理特点,将妊娠母猪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为妊娠1~21d,称为妊娠前期,为胚胎着床及存活阶段。第二阶段为妊娠22~80d,称为妊娠中期,是母体发育及体储恢复阶段,也是胎儿肌纤维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为妊娠最后35d,称为妊娠后期,是胎儿及母体呈曲线生长阶段(Boyd等,2000)。妊娠前期内,母猪配种后采食量的及时调整影响着胚胎存活率及母体孕酮水平。Jindal等(1996)用82头青年母猪在人工授精后分别接受如下3个饲粮处理:N1组,从配种后第一天起给饲1.5倍维持能量需要(1.5MA,23.75MJDE/头?日);N3组,从配种后第3d起给饲1.5信维持能量需要(1.5MA,23.75MJDE/头?日);H1组,从配种后第3天起给饲2.0信维持能量需要(2.OMA,32.5MJDE/头?日)。结果发现,妊娠28d胚胎存活率N1组显著高于H1组(84.7%vs.64.5%,P<0.05),同时N1组母猪血浆孕酮水平高于N3及H1组(10.5vs3.7;4.5ng/ml)。由此可见,胚胎存活率不仅与采食水平高低有关,还取决于采食水平变化的时间。实践中配种后72h内采食水平为1.5MA。而对前胎次哺乳期内体重损失大的母猪,高采食水平有助于胚胎存活率的提高。另外,Peltoniemi等(2000)新近发现,夏秋季节,母猪体内LH分泌下降,限饲加剧了LH的下降,导致孕酮水平低下,受精卵发育受阻,出现季节性妊娠中断的连锁反应。由此可见,妊娠初期母猪采食量还受母猪体况及季节的影响,并非一概而论。妊娠中期是胎儿肌纤维形成。母体适度生长及乳腺发育的关键时期。肌纤维数量与仔猪生长呈正相关(Dwyer等,1994),仔猪出生时肌纤维数量即已固定,其生前发育在妊娠20~50d时形成初级肌纤维,在妊娠50~80d时形成次级肌纤维。前者是遗传决定性,后者易受子宫内环境影响。虽然有研究表明,妊娠母猪严重眼饲会降低仔猪生后的生长速度(Pond等,1985;1988),但Jagger(1997)将妊娠25~80d经产母猪采食量加倍,也未发现其后代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的提高,即妊娠25~80d内采食量加倍未增加仔猪肌纤维数量。Rehfeldt等(1993)对母猪在妊娠关键时期注射生长激素,使胎儿肌纤维数量提高。母猪泌乳力取决于乳腺分泌细胞的数量,此细胞增殖的关键时期是妊娠75~90d。此期母猪能量过剩及体脂过高对乳腺分泌细胞的数量及泌乳量有不良影响,因此,控制体况是此期营养关键。理想体况P2(最后胁距背中线65mm处)背膘厚为16~18mm。Whittemore和Morgan(1990)给出妊娠期内已背膘厚与采含量的关系如下,妊娠期内已背膘厚(mm)=0.036×妊娠总采含量(kg)-9.3。当然,采食量亦受环境温度影响,环境温度每低于临界温度l℃,采食量增加60g。母猪临界温度的高低因饲养方式而异,一般单栏饲养为18℃,群饲为14℃(Boyd等,2000)。妊娠后期,为维持胎儿及乳腺生长,此期母猪营养需要量呈指数增加,采食量适度渐进增加可提高仔猪初生重(Aherne&Kirkwoodl,1985)。母猪能量摄入不足,则会动员自身体蛋白及体脂肪弥补繁殖所需。Noblet等(1990)报道,182kg母猪在妊娠后期如仍以维持需要水平(25.08MJDE/d)饲喂,则出现能量负平衡,导致体脂动员。为防止能量负平衡,此期能量采食量至少达30.5MJDE/d。Miller等(2000)即发现,妊娠后期适度提高采食量(2.OMA)可降低母猪背膘损失,而对泌乳性能无影响。相反,能量过高,不仅降低乳腺细胞数量,减少产奶量(Weldon,1991),而且过多脂肪沉积会导致母猪难产,降低繁殖寿命(Dourmad等,1994)。通常理想的分娩背膘厚为16~18mm,高于22~24mm及少于12mm都有损于母猪繁殖力。综上所述,因妊娠不同时期内生理需求的差异,建议采用阶段饲喂方式。研究妊娠母猪能量需要量,多采用析因法将其剖分为维持需要、子宫生长需要、母体增重需要几部分。妊娠母猪维持能量需要占能量总需要的60%~80%(NRC,1998),在气候条件不利及体重偏高时会达到90%。有报道认为,维持能量需要在适宜温度及活动量下为0.44MJME/kgBW0.75?d(Burlac等,1983;Close等,1985;NobletandEtienne.1987b;Kemp等,1987),而NRC(1998)在综述中指出,妊娠母猪维持能量需要依胎次增加而增加。Whittemore和Yang(1989)根据连续4胎观测结果及断奶至再妊娠的间隔时间,给出母猪维持能量需要量为0.48MJME/kgBW0.75?d。由此,母猪维持能量需要量仍有不同结论。子宫生长(增重)包括胎儿重、胎盘重、羊水重及子宫增重,其能量沉积的60%均是在妊娠后30d内进行。据Beyer(1966)、DeWilde(1980)、Noblet等(1985a)研究表明,在114d妊娠期内于官能量沉积平均为4.8lMJ/kg出生胎儿重。子宫生长能量需要只占总需要量的5%左右,饲料能用于子宫生长的效率约为50%(Close等,1985;NobletandEtienne,1987)。母体增重组成中蛋白含量约占13%(Walach-Janiak等,1986),能量含量差异较大,一般在8.36~18.81MJ/kg增重,平均为14.63MJ(DeWilde等,1973,1980;Hoved等,1977b;Lodge等,1979;Walach-Janiab等,1986)。据配种体重(120~320kg)及妊娠期母体自身净增重(0~40kg)的不同,妊娠母猪维持能量需要为20.8~37.7MJDE/d,母体增重需要为0~7.7MJDE/d,子宫增重能量需要为0.9MJDE/d,总需要量变化范围在29.5~38.5MJDE/d,平均为33.6MJDE/d(Toplis,1999)。笔者对国内外有关妊娠期适宜能量采食量试验报告予以总结,得到妊娠母猪适宜能量来食量为30.95±1.06MJDE/头?d(X±SE,n=15)。
l.2.2哺乳母猪哺乳期母猪饲养目标是使母猪多采食、多产奶,断奶后能尽快转入下一繁殖周期。除非母猪分娩时体脂储备很低,通常情况下,母猪的产奶量与能量采食量无关(Noblet&Etienne,1986)。泌乳母猪能量需要包括维持需要及泌乳需要两部分。维持需要约为0.46MJME/kgBW0.75?d(Burlacu等,1983;Noblet&Etienne,1987a),此时体温调节及活动能量需要可忽略不计。母猪产奶量与仔猪平均日增重及带仔数相关,因此,哺乳母猪总能量需要可简化为如下关系式:ME(kcal/d)=22.OBW+6.83LG-125n+1430,其中,ME为总代谢能需要量,BW为母猪体重(kg),LG为仔猪窝日增重(g/d),n为仔猪头数。据此计算体重170kg带仔10头窝日增重2kg的母猪日能量需要为75.21MJME/d,远超出母猪正常能量采食量,于是不可避免地动员体储,导致体重损失约10kg。泌乳体重损失的组成不但有脂肪,也有蛋白质(Salmon-Legagneur,1965;Etienne等,1984;Shields等,1985)。损失体重平均含能22.1MJME/kg(Beyer,1966),随体重损失的增加,其值亦增加,最高可达27.17MJME/kg。NRC(1998)给出10kg体重损失平均每日可供能10.55MJDE,即消化能采食量可减少10.55MJDE/d。体重及背膘损失受ME采含量的影响(P<0.02=,而与赖氨酸采食量无关(P>O.02)。为保证母猪长期良好的繁殖性能,应使泌乳期体重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Dourmad等,1994)。因此尽可能提高哺乳母猪能量采食量是此期营养关键。妊娠期能量采食量(分娩时体脂)及环境温度影响着哺乳母猪能量采含量,Dourmad(1988)计算得到,妊娠期内能量采食量每增加4.18MJME/d,则哺乳期能量采食量减少2.09MJME/d。环境温度超过18~20℃时,能量采食量下降(O’GradyandLynch,1978)。NRC(1988)据母猪产后体重不同,产奶量的不同给出哺乳母猪能量需要量。而NRC(1998)进一步据母猪动员体储供能特点,据仔猪日增重及体重变化给出母猪能量采食量,其值变化范围在50.63~91.21MJDE/d。笔者从文献资料整理出哺乳母猪能量采含量为57.23~105.77MJDE/d,平均为76.41±2.69(X±SE,n=26)。
1.3脂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母猪饲粮添加脂肪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重要营养措施。研究表明,母猪饲粮添加脂肪可提高母猪产奶量、乳中脂肪、维生素A及生长因子含量、仔猪胴体脂肪含量、仔猪生长速度及成活率(Seerley等,1974,1978a;Boyd等,1979a;Pettigrew,1981;Coffey等,1982;Azain.1993:Averette等,1999)。Pettigrew(1981)总结了49个有关母猪饲喂脂肪影响仔猪成活率的试验,其中63%为正效果,37%为负效果,总体提高仔猪成活率2.3%(P<O.05)。而且发现,当群体仔猪成活率低于80%时,添加脂肪效果较为理想。
影响脂肪应用效果的因素有:
①脂肪添加时间,对妊娠后期、哺乳期、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同时添加三种模式影响仔猪成活率的效果进行总结,以后者为最佳;
②脂肪采食量,母猪产前脂肪采食总量达1000~4000g时提高仔猪成活率效果最佳(P<0.05);
③脂肪饱和度,Pettigrew(1978)与Stably(1978)研究表明,母猪饲粮脂肪的饱和程度对仔猪成活率及增重没有影响。此外,脂肪对仔猪成活率的提高作用还与饲粮胆碱水平、季节及仔猪日龄或体重等相关。
2蛋白质(氨基酸)
2.l妊娠母猪有关饲粮蛋白水平对母猪发情及其它繁殖问题的影响研究尚不如能量研究清晰明了。一般说来,妊娠母猪对饲粮氨基酸缺乏有较强的耐受力。Pond等(1969)用无氨基酸饲粮喂青年妊娠母猪仍可正常产活仔,只是出生重小些。Shields等(1985)报道,妊娠母猪蛋白限饲会降低仔猪出生重及断奶窝重,但对产仔数没有影响。Mahan(1998)分别以13%及16%粗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55%及0.75%)饲粮饲喂5产妊娠母猪,结果饲粗蛋白水平对母猪体重及下一胎次产仔数没有影响,但影响母猪体脂含量、泌乳期采食量及仔猪性能。
妊娠母猪氨基酸需要量由维持需要、母体和胎儿蛋白质沉积需要两部分组成。先确定各组分赖氨酸需要量,再据理想蛋白模式确定其它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维持赖氨酸总需要量为49mg/kgBW0.75?d(Pettigrew,1993),回肠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36mg/kgBW0.75?d(NRC,1998)。体蛋白沉积受动物遗传潜力、能量采食量及赖氨酸采食量影响。Petitgrew(1997)以模型描述了妊娠母猪在不同妊娠期内机体蛋白沉积与超出维持需要部分的代谢能及赖氨酸的关系,并给出了回归方程。其中机体蛋白沉积y(g/d)与超出维持需要的代谢能采食量(X,Mcal/d)间的回归关系在妊娠前期为y=28+20x(R2=0.98),中期为y=29+20x(R2=0.93),后期为y=56+43x(R2=0.998)。机体蛋白沉积y(g/d)与超出维持需要部分的赖氨酸(g/d)的回归关系,在妊娠前期为y=5.5x(R2=0.63),中期y=7.6x(R2=0.65),后期y=8.7x(R2=0.74)。由以上回归关系可见,机体蛋白沉积在妊娠前、中两阶段较接近,而后期大幅度增加。妊娠母猪赖氨酸需要量,NRC(1988)推荐值为8.2g总赖氨酸/头?d,而NRC(1998)不仅给出总赖氨酸需要量,而且给出回肠表现及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针对体重、妊娠期体增重及预期产仔数的不同,其赖氨酸总需要量变化范围在9.4~11.4g/d。关于妊娠母猪饲粮氨基酸来源,Pettigrew(1997)建议不要以晶体氨基酸形式补加,而完全由蛋白饲料提供。因晶体氨基酸吸收速度快于完整饲料蛋白中的氨基酸,二者混合应用且日喂一次时,晶体氨基酸不能有效利用(BatterhamandMurison,1981;Kerr&taster,1986)。
2.2哺乳母猪Jones和Stahly(1999)研究表明,饲喂低水平赖氨酸(20.4g/d)的经产母猪体重损失中59%为蛋白质、水分和灰分,37%为脂肪,而饲喂高水平赖氨酸(72g/d)经产母猪的体重损失则完全为体脂动员的结果。由此饲粗蛋白质(赖氨酸)对哺乳母猪体蛋白损失具有决定作用。Cheng等(2001)亦有饲粮蛋白质水平影响哺乳母猪体重损失及背膘损失(P<0.01)的报道。饲粮蛋白水平与泌乳量。乳中脂肪及总固形物含量呈线性关系(King等,1993)。提高哺乳母猪饲粗蛋白质(赖氨酸)可提高产奶量、乳蛋白没乳脂肪含量(P<O.05)。断奶窝重、窝增重(P<0.01)。血清LH脉冲数、Estratliol(E2)、IGF-Ⅰ及胰岛素浓度(P<0.05),降低体重、眼肌面积和肌肉蛋白降解率(P<0.05)(Richert等,1997;Touehette等,1998;Yang等,2000;张金枝等,2000;赵世明等,2001)。其作用程度受带仔数影响(Richert等,1997)。哺乳母猪赖氨酸需要量研究有两种方法,综合法是以BUN、体蛋白损失、泌乳量、仔猪窝增重及断奶窝重等为指标,据带仔数、胎次的不同,饲粮赖氨酸的最适浓度为0.80%~1.28%(Coma等,1996;Richeyt等,1997Touchette等,1998Yang等,2000;张金枝等,2000;赵世明等,2001),日需要量为45~56g/d(Dourmad等,1998)。析因法将每日赖氨酸需要量创分为维持需要与产奶需要之和减去母体蛋白动员所提供的赖氨酸量。其中,维持所需回肠真可消化赖氨酸量为36mg/kgBW0.75?d,产奶需要赖氨酸量可由仔猪窝增重推导,每千克窝增重需22g回肠表现可消化赖氨酸。母体组织动员提供赖氨酸量为8.06g/d(NRC,1998)。其它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按理想蛋白模式分别计算。NRC(1998)据哺乳期母猪体重变化及仔猪日增重,给出总赖氨酸需要量为31.6~58.2g/d。在满足氨基酸量的基础上,还应注意饲粮中氨基酸的来源。Touchette等(1998)研究发现,哺乳母猪饲粮中合成(晶体)赖氨酸添加量超过0.075%时,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呈线性增加,断奶仔猪数减少(P=0.08),补加蛋、苏、色氨酸未能缓解以上负效应的出现,但也可能与此试验中母猪采食量不高(4.6kg/d)而使其它必需氨基酸受限有关。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AminoA。,iiiBCAA)对哺乳母猪的营养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它是一组碳链上具有支链结构的中性氨基酸,包括亮氨酸(Leu)、异亮氨酸(lie)和缬氨酸(Val)。Moser等(2000)用306头2.1胎次母猪验证了仔猪断奶窝重增加是Val作用的结果,而与Leu、Ile无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Val需要量及其与Lys比例的研究工作,但结果各异。总体上随母猪泌乳性能的提高,Val需要量亦呈上升趋势。1980年有报道称,哺乳母猪饲粮Val需要量不超过0.60%,但到90年代中期,高产泌乳母猪Val需要量已高达l.15%(Goihl,2000)。许多研究表明,高产泌乳母猪饲粮中Val水平增加可提高断奶窝重及窝增重(Richert等,1996,1997;Moser等,2000),而对母猪来食量、断奶仔猪数及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没有影响。但在美国6个州的合作研究中,在含0.9%赖氨酸、0.8%缬氨酸的玉米一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合成Val直至饲粮Val水平达1.25%,结果仔猪窝增重或断奶成活率未见改善(Carter,1998)。可见,研究结果尚有相互矛盾之处。至于Val与Lys比例,Richert等(1997)研究表明,对高产母猪或初产母猪饲粮适宜Val/Lys为120%,而对低产母猪,Val/Lys则为100%。
3矿物元素2.NRC(1998)为饲粮中总量,非外加量。母猪矿物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营养研究报道甚少。在对文献资料典型母猪饲粮矿物元素含量(其中微量元素为外加量)予以总结发现,除铜外,其它矿物元素含量都高于NRC(1998)推荐的最低需要量(见表3)。虽然NRC(1998)推荐钙。磷需要量在妊娠及哺乳母猪是相同的,且哺乳母猪钙、磷消化率高于妊娠母猪,但因生产中常出现因钙、磷缺乏导致的母猪后肢瘫痪,损害母猪繁殖寿命,建议配制母猪饲粮时,哺乳母猪饲粮钙。磷水平宜适当高些。
有关铜对仔猪促生长防下痢效果研究颇多,而对母猪营养作用少见报道。Sevkovic等(1982)用131头母猪连续5股喂饲含铜分别为2.34、4.62、6.50mg/kg饲粮试验表明,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受胎率、产仔数)的饲粮铜含量为2.34mg/kg,而断奶仔猪数、出生重及断奶重最优的饲粮铜含量为6.50mg/kg。Lillie和Frobi。(l978)用杜洛克母猪饲喂含铜分别为15、30、60mg/kg饲粮,结果饲粮铜含量为15mg/kg时,血浆铜含量及血细胞容量最高。可见,满足母猪最佳生产性能饲粮铜含量远低于满足最佳商品猪的饲粮铜含量,但母猪繁殖周期内饲喂高铜饲粮未对其繁殖性能产生副作用(Cromwelf等,1993)。研究表明,妊娠及哺乳母猪饲粮缺锌降低产仔数、出生重、血清和组织内锌浓度(PondandJones,1964Hoekstra等,1967;Hill等,1983)。哺乳母猪饲喂高锌(5000mg/kg)饲粮提高了乳中锌含量,却降低乳铜含量(Hill等,1980)。虽然母猪饲粮未使用高锌,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献资料中饲粮锌多以氧化锌形式添加,而非硫酸锌。
4维生素2.NHC(1998)为饲粮中总量,非外加量。研究表明,维生素(维生素A、B12等)不足会推迟母猪性发育(Hughes,1934;Johnsen等,1952),影响母猪繁殖力。饲粮中添加维生素可提高子宫、卵巢长度(P<0.05)及黄体大小(P<0.01)(Alba等,2000)。Teague等(1966,1970)。Grandhi等(1993)、Knglts等(1996)、刘明江(1997)、陈璎等(1999)报道了核黄素、维生素K、维生素B6、泛酸、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提高产仔数和仔猪出生重。NRC(1998)与NRC(1988)两版本关于维生素需要量基本未有变动。笔者总结了母猪试验研究报道典型配方中维生素添加量(见表4)。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可提高产仔数、母猪血浆、组织、初乳及乳中维生素E含量,增强母猪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降低仔猪死亡率(Adamstone等,1949;Cline等,1974Ullrey,1981;Plya,hchenkoandGlrlg-l985;WhitehairandMiller.1985:Mahan,1994)。初乳是新生仔猪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随仔猪对初乳摄入量的增加,其体内血清α一生育酚浓度可在两天内增加20倍(Pharazyn等,1990)。关于母猪饲粮中维生素E推荐添加量,因时间及国家而异。20世纪80年代初,以丹麦与德国为高,分别为37IU/kg与20IU/kg,美、英以10IU/kg位后。至80年代末,美国NRC(1988)推荐量增至22IU/kg。之后,随着对维生素E影响母猪及仔猪免疫反应的深入研究,母猪饲粮维生素E添加量继续上升,NRC(1998)较前一版又增加1倍,达44IUkg。
目前尚未提出能够满足母猪及仔猪最佳免疫功能的维生素E需要量。饲粮维生素E含量与胎次对初乳中维生素E含量具有互作效应,Mahan(1994)研究发现,母猪饲粮维生素E含量为16IU/kg时,初乳维生素E浓度依胎次递增而下降,但当维生素E含量升至33IU/kg时,则初乳中维生素E浓度在各胎次间保持不变。Pharazyn(1990)在综述中述及,母猪能缓冲饲粮中维生E的短期缺乏,但不能持续多产,否则会使后代产生维生素E缺乏症。饲粮中脂肪的类型与剂量影响着母猪对维生素E的代谢与需要量,饲粮中PUFA含量及脂肪含量增加,维生素E需要量亦增加(Brooks等,1984)。硒与维生素E对母猪繁殖功能产生协同效应,Mahan等(1974)研究表明,对维生素E边际缺乏的母猪供给充足硒会推迟维生素E缺乏症的出现。同时,硒还可促进维生素E由母体胎盘问胎儿的传递(Maim等,1976)。
关于维生素E来源,Mahan(2000)研究发现,在向等剂量维生素E对母猪作用上,D型效价高于DL型。生物素对繁殖母猪营养起重要作用,饲粮添加生物素提高母猪产仔数、受胎率、断奶仔猪数,缩短断奶至发情间隔天数(Brooks等,1977;Halama,1979;BrooksaridSlmmlrls,1981;Penny等,1981;Br;)ohs,1982;Bryant等,1985a),减少母猪肢蹄损伤,改善被毛状况(P<0.01)(Bryant等,1985b)。饲粮中生物素添加水平取决于饲粮类型,因饲料中生物素含量虽丰富,却不能完全被单胃动物所利用(Wagstaff等,1961;Scott,1968;AndersonandWarnick,1970)。在以鸡为试验动物的研究表明,玉米中生物素的生物学效价高于大麦、小麦。高粱及燕麦(Frigg,1976:Anderson等,1978;Baker,1978)。妊娠母猪饲粮添加叶酸可提高妊娠早期胚胎成活率、窝产活仔数(Matte等,1984a,b;LindenlannandKornegay,1989),而哺乳母猪饲粮添加叶酸的效果尚无定论(邹成义,1999)。母猪叶酸需要量变化较大,NRC后三次修订版叶酸需要量分别为0.6、03、1.3mg/kg,落差较大。一般文献报道中母猪饲粮叶酸添加量多在2mg/kg左右。妊娠阶段双胎次影响叶酸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效果,妊娠前期或两胎次以上母猪饲粮补加叶酸效果最好。磺胺类药物或叶酸站抗物可抑制肠道微生物合成叶酸(NRC,1998)。此外,微量元素(Fe、Zn)及其它维生素(维生素C、B。)也影响母猪叶酸需要量。
|
|
http://farm.00-net.com/yz/zhu/8/2011-07-03/4475.html |